小说吧

第二十八章 互相牵制 (第1/2页)

光平二年秋,袁绍以刘冲收留冀州反叛鞠义为借口,带兵杀入并州。

刘冲不敢等闲视之,亲自带领一万精锐到乐平一线布防。

汉朝后期,并州与冀州之间的道路很少,只有一些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,原本从井陉通往乐平有一条相对平坦一点的官道,由于十几年来黑山贼横行于此,这条官道也逐渐荒废,路旁的荒草足有一人多高,荒草中还长出很多粗壮的树木,使得大小车辆无法通过。

为了阻断袁绍西进的道路,刘冲还在枯木岭一带建起枯木大寨,派重兵在此把守。

想要突入并州的最好途径便是从西河一代进军,那里地势宽广无险可守,可是临汾如今掌握在董卓手里,其他人根本无法从此进军。除去此处,其他地方都有崇山峻岭的阻隔,漫说行军打仗,就算是单人独行也需要耗费很大力气。

袁绍的先锋营刚刚进山四十余里,便遭遇到并州军的埋伏,大将张燕很早就带着人埋伏在这里。

张燕对袁绍恨之入骨,他眼看着袁军进入自己的伏击圈,没有急着杀出,生怕后面的袁军趁机逃走,眼见着袁军先锋营大部分已经进入伏击圈,先锋官淳于琼的大旗在山脚下迎风飘摆,淳于琼一边行军一边喝酒,把一张大脸喝得像紫茄子一样。

张燕见时机已到,大喊一声,瞬间杀声四起箭如飞蝗。

埋伏在路旁的弓弩手对着袁军一通乱射,事出突然,很多袁军没有一点防护,纷纷被弩箭射成刺猬。

淳于琼见此处有埋伏,赶紧命令团牌手护住同伴,吩咐手下且战且退。

张燕远远看到山脚下的淳于琼,他知道此人是袁绍手下的得力干将,杀了他便可重挫袁军士气,于是便亲自带兵来擒淳于琼。

这淳于琼本是世家出身,从军多年,练就一身好本事,在袁绍军中仅次于颜良丑,他面对漫山遍野的并州军毫无惧色,亲自带兵断后。

张燕带着人猛攻淳于琼,双方厮杀了半个多时辰也无法分出胜负,淳于琼掌中的那条大枪力猛枪沉招法精湛,寻常人根本无法靠近他,张燕虽然有一身好本事,却也无法将他战败。

无奈之下,张燕命人用强弩对着淳于琼的队伍猛射。

袁军杀得正起劲,猛然见并州军后撤,随即从山坡上射来一阵箭雨,那箭矢力道极大,就算你穿了牛皮战甲也无济于事,顷刻间便有数十名袁军被射死当场。

坐在马上的淳于琼挥动大枪拨打雕翎,怎奈并州弩箭实在厉害,他一个没注意,肩膀上先挨了一箭,痛得他浑身一抖,随即胳膊上与前心又各中一箭。

那淳于琼受伤之后跌下马来,左右团牌手一拥而上,将他护住。

淳于琼身穿铁甲,弩箭虽然给他造成了很大伤害,但是没有性命之忧,他被手下裹挟着往后逃窜。

张燕哪里能让这到嘴的肥肉跑了,他带着手下疯狂的猛攻,眼见着淳于琼身边的兵士一排一排的倒下,人数越来越少,而先锋营的后队也冲不出去,被并州军整个围住,个别地方已经有兵士开始投降。

就在这危机时候,山路上杀来一哨人马,为首之人正是大将丑,他金甲红袍状如灵官,身后的兵将也是人欢马叫气势如虹。

原来是袁绍得知先锋营遇袭,派丑前来接应。

那丑远远看到山脚下围住了淳于琼,便将掌中镔铁皂樱枪一指,喊了一声“杀”,带着手下冲入并州军中。

张燕的副将孙浩见丑朝自己杀来,知道不是对手,带马就跑,丑见状,用樱枪挑起一员并州小卒,将他直丢出去,随着一声闷响,孙浩被砸到马下。

丑将手中大枪横着一抡,挡在眼前的并州士卒被扫倒了一大片,他催马杀到孙浩近前,那孙浩刚刚从地上爬起来,还没等看清是怎么回事,便被丑的大枪刺了个对穿。

张燕见袁军的增援队伍已到,也不恋战,呼哨一声,带着手下翻山而走。

丑不熟悉地形,不敢追赶,救了淳于琼,返回后军。

袁绍见淳于琼伤势不轻,吩咐人护送他返回冀州调养身体。

当天夜里,袁军在土石镇驻扎,这里早已废弃,只剩下好大一片残垣断壁,当年,这里是黑山张燕的落脚地,张燕投靠刘冲之后,这里便彻底荒废。

夜里,袁绍的后军遭到了张燕的袭击,那张燕带着人将后军的巡逻队伍杀散,顺势点了一把火,烧毁了不少的营帐,等袁军主力赶到之时,张燕已经退走。

次日天明,袁绍带兵继续前进,没走多远便来到了枯木寨前。

袁绍远远看到枯木寨横在道路之中,寨墙用乱石磊成,数丈高的城墙上面还有粗壮的木栅栏,并州兵躲在寨墙之上严阵以待,随时准备面对冀州兵的攻击。

如今这枯木寨中驻扎了五千并州军,刘冲早在半年前就将郝昭调到此处,他知道,只要袁军攻不破枯木寨,就无法在乐平郡立足。

袁绍见枯木寨地势险要,不禁叹道“有此险关,如何打破乐平郡”

身边许攸说道“主公何出此言,须知地利不如人和,攸略施小计,便可让那守将出城送死”

袁绍闻听面有喜色“有先生在,区区小关何足惧哉”

深夜里,许攸派人打着火把,绕关而走,这些人绕过枯木寨后再熄灭火把返回关前,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夜,从关上往下看,就如同数万袁军陆陆续续从关前经过一样。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
新书推荐

穿越原神:开局便被囚禁" 穿越而来的" 御兽:宠兽空间变异后我超神了" 开局吞天蟒,我靠大凶血脉成圣" 第二谪仙" 顶级女婿柳亦泽范妍" 君子之谋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