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昕:“火枪尚有三千,弹药均摊至每人,只有六发。”
孔攸:“后军的辎重队,还有多少日子,才能抵达泾州?”
郭昕:“大约还有十日。”
孔攸思虑后说道:“凤翔关大战的军报,一旦传入吐蕃中军,吐蕃人只有两个选择。要么全力一搏,拿下长安城,在京畿获得一处立足之地,再利用长安武中的补给,来武装吐蕃军队。要么就是稳妥起见,开始收兵,准备向西撤退,重新回到高原之上。”
郭昕皱眉说道:“我军的弹药补给,几乎已经见底。在这种时候,吐蕃大军无论是强攻长安,还是打算逃回吐蕃。我军都只能由暗处转到明处,与剩余的吐蕃大军,展开殊死一搏。但是,无论是哪一种情况,在缺少后军辎重的前提下,仅凭一万骑军,想要将吐蕃军完全击溃,再除掉吐蕃大论桑赤若,恐怕都是不易。”
孔攸闻言,沉默不言。
郭昕见孔攸陷入沉思,自觉的闭上了嘴巴。
过了好一会儿,孔攸对郭昕说道:“倘若仅仅只是拖延十日,倒也有法子。”
郭昕一愣:“中丞有计?”
孔攸招了招手,示意郭昕附耳过来。
后者凑近一些。
孔攸小声说了几句。
郭昕听完,双眼睁大,摇头大声说道:“此计实在是冒险,万一有个差池……!”
孔攸笑着说道:“郭将军只管去安排,攸保管无事。”
次日傍晚,吐蕃中军大营。
桑赤若坐在上座,听着帐中诸将的讨论,眉头皱成了川字。
有吐蕃将领喊道:“长安附近有多少唐军,我们一路打过来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先是泾州城被袭,接着次相敦仁增的三万大军,又在凤翔关惨败。仅凭长安附近州县的唐军,能够做到这些吗?依我来看,必定是南方的唐军火速回防,又设伏打败了我们的军队……而且,郭子仪亲自来到泾州,这个传闻,或许并不是谎言。”
又有吐蕃将领驳斥道:“郭子仪率领数十万大军,距离长安有千里之遥,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能够回防?泾州府和凤翔关的战败,我觉得或许是唐军败兵,征集了民夫作为辅兵,又利用我军的轻敌,这才击败了敦仁增大人。”
有人喝道:“那凤翔关出现的新式唐军武器,你又如何解释?一群败兵和农民,怎么能够获得如此先进的武器?必定是南方的唐国正规军回防,即便不是郭子仪亲自领兵,也是他麾下的大将作为主帅。”
桑赤若抬起手,止住众人的争吵,问道:“先不谈南方的唐军是否回防,我就问你们,接下来的长安之战,究竟是应当继续打,还是应当就此退兵?”
有吐蕃将领说道:“大论,南方唐军倘若回防,那么在凤翔关击败敦仁增大人的,很可能是他们的先锋部队,后续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唐军赶来。我认为,我军现在就应当撤退,如果走的晚了,唐军一旦集合了兵势,那么我们就算想走,也来不及了。”
有吐蕃将领又说道:“大论,昨天晚上,如果不是唐国左相突然出现,山隗军就应当已经攻占了南门……当下距离我们拿下长安,仅有一步之遥,怎可在这个时候撤兵?退一万步说,就算南方的唐军回防,只要我军拿下长安,取得城中武备,劫掠城中财货,有了火器在手,士气又是高涨,与唐军也有一战之力。”
桑赤若听到这里,用力揉了揉额头。
究竟是继续攻打长安,还是就此撤兵,他现在也是犹豫不决。
如果继续攻打长安,敦仁增的三万吐蕃军,被装备着新式武器的唐军击败,这就说明唐国的援兵正在陆续赶来,此时不走,最后就会被包围。
但是,如果就此退兵,桑赤若又不甘心。
大将殷屠,率领五百山隗军,昨晚险些就攻破了城门。
事实也证明,长安守卫薄弱,吐蕃军似乎只要再加一把力,就能彻底拿下这座天下最富饶的城市。
就在桑赤若犹豫的时候,帐外有军卒来报,说是唐军有信,要求带给吐蕃大论。
桑赤若先是意外,接着打开信,一边看,一边露出吃惊的神色。
一旁的吐蕃将领问道:“大论,长安守军如何说?”
桑赤若放下信,摇头说道:“不是长安城中的守军,而是伏击敦仁增的唐军。他们中有一谋臣,名为孔攸,写信给我,要求见面相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