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特斯拉为例,它的特斯拉MdelS电池组板看似非常高大上,其实不然。
其电池组板由16组电池组串联而成,并且每组电池组由节锂电池,每节并联形成。因此特斯拉MdelS电池组板由10节18650锂电池组成。
而每一节18650锂电池的重量为克,10节18650锂电池的总重量为312公斤左右。
特斯拉的电池的松下生产的,一节18650锂电池的零售价在10华元左右,假设利润30%。
也就是说,一公斤18650锂电池的生产成本大概在160华元左右。
如果以国产的比雅迪61唐混合动力汽车为例。
唐的电池组重量在200公斤左右,成本在万华元左右。
也就是说比雅迪的电池成本是,每公斤110华元左右。
那么黄豪杰制作的电池生产成本大概是多少,他粗略计算了一下,在实验室生产的情况,每公斤在大概85~90华元之间;如果大规模生产,这个成本可以压低达到每公斤30华元以下。
也就是说他制作的电池成本是18650锂电池的五分之一不到,哪怕是国产的卖不上高价,他一公斤卖100块钱,依旧拥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利润。
当然卖一百块的事情,他是不会干的。
不过现在他不是考虑卖多少钱的问题,而是怎么削弱电池性能,以及防盗版问题。
别人都是在考虑怎么提升电池的容量,他偏偏要考虑怎么削弱电池容量,这他妈坑爹。
不过为了不被人间蒸发,他还是乖乖的削弱电池性能吧。
至于防盗版问题,或许有人会说不是有专利法吗?如果真的以为注册了专利就万事大吉,只能说你想得这个世界太简单了。
一旦被人知道制作工艺,别人改头换面,或者添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下去,然后也去注册专利。
特别是那些巨头最喜欢干这种事情,你说我盗版你,侵犯你专利,那好啊!来打官司啊!
到时候一场官司下来,保证拖个三五年,让你欲仙欲死,小公司可能被活生生的拖死;要不只能和他们达成庭外和解,他们或许会施舍一点残羹剩饭给你。
因此专利要注册,但是工艺,特别是关键性的工艺,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面。
幸好那五个关键性工艺环节中,有两个非常诡异地方,其中一个就是对于锡构架的特殊处理,必须将锡构架浸泡在一种特别的催化剂溶液中,然后通电。
这其中的溶液浓度、通电电压、通电时间,都有特殊的数据,差一个也不行。
而这种催化剂是他根据储雷石电池的制作原理特配的,市面上根本没有这种催化剂。
黄豪杰看着二十六个工艺环节的流程图,至少可以分解出上百个关键点,这些关键点只要一个出现问题,这个电池都要报废。
着重将其中三种特殊的催化剂和八个非常诡异工艺,纳入需要重点保密的环节之中。
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,一个人之所以没有背叛,不是他多么的忠诚,只不过是钱还没有到位罢了。
黄豪杰在平行时空可是有两百多年的阅历,这些事情他见过太多了。
另外关于削弱电池性能的方案,他也有了初步的想法。
那就是利用铁铅化合物在填充锡构架的过程中,过量填充铁铅化合物,从而压低电池性能。
果然接下来他通过往锡构架之中,过量填充铁铅化合物,让电池容量出现有规律的下降。
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摸索,他终于成功将电池性能,压制到千瓦时公斤的能量密度。
同样,充电速度也变成8分钟公斤,如果改装到比雅迪61唐之中(200公斤电池),也就是说一整块一次性充满需要1600分钟。
当然电池的不可能一块200公斤的,肯定是分成小块,然后组装成为电池组使用,如果制作成十公斤一块,并列起来充电,一次性充满只需要80分钟左右。
完成这一切,时间已经来到2015年的国庆节。
而一直在外考察小电池企业的李建华,也整理了五家适合收购的小电池企业。
黄豪杰在电脑上,查阅着李建华发过来的电子邮件,同时也在网上搜索这五电池企业的情况。
毕竟李建华发过来的信息,也不一定全部都是真的,他看了看这五家电池企业的官方网站,和一些在其他网站的相关信息,对比李建华发过来的电子邮件。
发现其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,看来李建华这个人还是可以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