熹宗皇帝驾崩时,身为顾命大臣的来宗道在拥立信王(即崇祯皇帝)中,起过相当大的作用,他是标准的亲皇派。
他眼看官们来势汹汹,也起了告老还乡的想法。
崇祯几乎是眼含泪水,他亲眼看着自己手下两员大臣被弹劾,而他又保护不了他们,他还得亲自把他们赶出朝堂。
也就是自这一日起,无比惨烈的党争之事暴发了,它来的如此突然,如此猛烈。
崇祯打这一日起,每日上朝都如同被铁锤敲脑,浑浑噩噩,晃晃忽忽。
每日下朝都是食不甘味,寝不思眠。
期间,倒是有些事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五月十一日。
御史王相出列,奏陈民穷之因,他说:“在有司有四弊:一为火耗之侵克;二为滥词之罚赎;三为代折之打劫;四为佐领之横噬。
在地方有弊四:一为田粮之隐冒;二为强贼之扰害;三为豪右之欺凌;四为游惰之冗食。
在衙门有弊四:一为藏之侵渔;二为征解之扣除;三为佥派之骚扰;四为仪之借取。
在功令有弊四:一为加派之积欠;二为杂税之保奸;三为防察之哧诈;四为查盘之罪名。
凡此等弊,总竭民膏脂,而除此等弊,则惟巡方能之,而其要在选择贤令而已。”
崇祯木然的眼珠微动,僵硬的脸颊总算有了一丝表情,他笑道。
“善。”
王相归班,殿内一静,片刻后,这些大臣再次互相弹劾起来,至于王相奏陈的内容根本没人去在意。
这种情况持续到了五月十八日,朝堂再次一静。
礼部郎中马懋才,奉命入陕调查,此刻回京上报灾情。
朝中的大臣全部目露奇异的看着他,无他,五月十日王则之就安排白玉把印刷的民间小报传到了京城。
只是此刻的大臣们都在忙着党争,无暇顾及一份无关紧要的小报。
不过,随着卖报小童的吆喝,他们还是忍不住买了一份。
反正一份报纸也才一百钱,对于这些老爷来说太便宜了。
他们都看到了一番马懋才登的那篇章,笔犀利,掷地有声,颇为不凡。
至于百晓生的评论则为大臣们不喜,免不了一阵唾骂,还有口诛笔伐。
不过也就仅止于此了。
马懋才慷慨激昂的陈述完灾情,脖颈后全是冷汗。
要说他不知道那份小报是不可能的,他回京之时就有家人通知他了,他一下子成了京城的名人。
马懋才把自己关在家里,思虑了一夜,最后把自己写的那份奏折给扔了,把王则之报纸上的那份奏折重新抄写了一遍。
他不得不承认,这篇章更能陈述陕西的实况。
“臣有罪。”马懋才陈述完,立刻跪地请罪。
他的奏折还没上陈给皇帝就先出现在了民间小报上,他怕崇祯怪罪于他。
“爱卿有何罪呀?”崇祯也看了这篇小报,他看过这篇章之后,面沉如水,他这时才发现陕西到底有多糜烂。
“臣,臣写的奏折过于冗长,所以就扔了,没想到会被登到这民间的小报上。”
马懋才刚说完,崇祯的脸就阴沉的能滴出水来,这是在怪他一登基就要求精简奏章之过吗?
崇祯元年二月初二日,崇祯帝厌章奏冗长,谕令各衙门,条奏须简出,毋出千字。
如词意未尽,可再奏,至初九日又命各部,自元年二月所发章奏,俱限十日内题复,如仍稽迟,部科互勘。
“圣人出,圣人出,皇上乃圣人出世啊。”王承恩一看崇祯的脸色就知道出事儿了,连忙跪地大呼起来。
“何来的圣人?”崇祯不解的看着王承恩问道。
“前唐盛世,百花齐鸣,臣民善谏,圣人劢精图治,知人善任,从谏如流,皇上,臣民自发建小报谏言,这是圣人出世的吉兆啊。”
王承恩发自肺腑的赞美了一番崇祯,崇祯又变的高兴起来,臣民谏言这的确是好事。
本来还想诋毁三晋评论的官们见此状况,统统打消了念头,跪地大呼圣人出。
这一日下朝之后的崇祯神清气爽,他觉得明天也许不会那么难熬了。
不成想,这一上朝又恢复了原样,这群大臣不去想怎么解决陕西大旱,百姓民不聊生的问题,反而继续开始了互相攻讦。
这群大臣不仅在朝中攻讦还将目标放到了朝堂之外,一时之间整个大明朝变的风雨飘摇
直至五月二十五日,崇祯忍无可忍,他将东厂和锦衣卫搜集的各种信,还有朝中大臣的黑料放到一个大箱子里,抬到了早朝上。
“这箱子里,是多年以来,魏忠贤的党羽们写给他的效忠信、称颂词,以及政务往来,还有诸位贪赃枉法的一些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