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道理来说,老皇帝死了,太子登基在正常不过,可惜,这里出了岔子,太子比老皇帝死的早,老皇帝一直在犹豫,立长?立贤?在辗转反侧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,老皇帝自己悟了,得立长啊,立贤不行,贤标准是啥?不确定啊。
最终,乾坤独断的老皇帝在他最终有限的时间里,快刀斩乱麻的,立了原太子的嫡长子,皇孙朱兴炆,给其他的儿子,都分封到了全国各地,意在拱卫中央,保证他朱家的天下长治久安的永远坐下去。
可惜啊,老皇帝算漏了一样东西,那就是贪婪,对皇位的贪婪,都是皇室中人,但是,皇位就一个,本来,大哥当太子,其他弟弟们认了,毕竟,大哥跟父皇创的业,打这天下大哥出了力的,可是,现在大哥死了,本来弟弟们都准备接替太子之位呢,老皇帝一纸诏,直接放弃了整个儿子圈,在孙子圈里选了继承人,这儿子们谁心里没个火啊,真想拽着老皇帝的衣领问一句:“凭啥啊?”
当然了,这些皇子们,只能心里想想,毕竟,老皇帝的威压犹在,皇子们ren了。
老皇帝没了,新帝登基,改元建。
本来应该是大赦天下,恩封宗亲,结果,这位自幼深得儒家教育的建皇帝,在身边一堆臣的“唆使”下,被“蒙蔽圣听”了,只大赦天下,施恩万民,可恩封宗亲,不仅没有,而且,还开始削藩了!
面对这位自家大侄子新帝的操作,分封的诸位叔叔辈的王爷们表示:“没有就没有吧,毕竟,孩子还小,可能不懂事,反正爷也不靠你赏赐的那点东西过活,没事,只要在皇位上的还是朱家人,酒照喝,舞照看,来啊,接着奏乐接着舞~。”
本来叔叔们认为大侄子只是减少了对他们的赏赐而已,可谁知道,他们这个都看不起的大侄子,想要的,是他们的命啊!
建帝登基第二个月,就着重开始了削藩过程,周王、代王、齐王、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,或被杀。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,准备削除燕王。结果燕王朱迪在姚蔼贞的建议下以“清君侧,靖内难”的名义起兵,最后迂回南下,占领当时的京师金陵城,是为靖难之变。朱迪即位,即宋太宗,年号永乐。建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,其周围核心臣遭到无理清算,其余党按情节押送有司。
靠着靖难之变,“迫不得已、众望所归,无奈的”当上新任话事人的朱迪同志,在全面领导并主持大宋的未来发展规划上,确立了三项大方向。一、对外,继续坚持以先帝老朱同志的意志为核心,坚决严重打击长城外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势力;第二、对内加强化建设工作,集天下人英豪,共襄盛举,修撰内容包括经、史、子、集,涉及天地理、阴阳医术、占卜、释藏道经、戏剧、工艺、农艺等全方面多角度的百科全《永乐大典》;第三、发展海外经济,派遣马三宝为领队,规模浩大的大宋水师队伍,出海进行贸易并宣传大宋国威。
在三项大工作开展的同时,我们的永乐大帝,还干了一件“小事”迁都,把大宋都城从江南水乡的金陵城迁到了地处幽燕之地的,原燕王被册封所在的盛京城。
可能,因为是身具“卷王”潜质吧,朱迪同志并没有安于享乐,而是,也面对一个问题,一个老问题,一个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:如何处理中央皇室和地方宗室的矛盾。
这问题,是他爹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,他大侄子建帝上来就想快刀斩乱麻的搞定,结果,削的那是房倒屋塌,自己也削没了江山,削掉了皇位,削的自己不知所踪,但是,随着血脉的越来越远,这个问题,必须解决,要不然,凭啥就你朱迪一个人能“靖难”,同是太祖子孙,我们也行。
本着不给儿孙留问题,能卷自己就不麻烦别人的心理,朱迪同志开始了他的削藩计划,整体实行也分了三步:第一步温水煮青蛙,第二步明升暗降,第三步用钱换兵。
我不上来就大削猛削,直接奔你大动脉去下手,我一点点给你放血,用时间来逐步完成削藩,历经太宗朱迪,太宗嫡长子仁宗朱皋炽,太宗嫡长孙宣宗朱展基,三代人的共同努力,大大削弱了地方宗室,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压制统治,完成了削藩壮举。
俗话说的好,龙生九子,各有不同,大宋在历经四任圣明神武、雄才大略、
的话事人后,大宋第一武装集团话事人的位置,传到了宋宣宗的嫡长子,英宗朱齐镇的手里。
据蓝星种花家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会学专家,根据他研究了半辈子的社会学理论,并最终得出的成果显示:不怕二代爱享受,就怕二代有抱负。
身在皇宫大内,看着太祖、太宗、仁宗、宣宗的画像,想想祖宗们的功绩,刚刚接手领导位置的富五代小朱同志,暗暗许下了一个心愿:我也要做出一番功比太祖、太宗的业绩,甚至超过他们!
常言道:不怕身边没好事,就怕身边没好人。小朱领导的“雄心壮志”,第一时间就被在身边伺候的太监们所了解熟知,对于这些依附皇权的太监们来说,皇帝就是他们的天,就是他们权力的来源,就是他们的荣华富贵,所以皇帝的事哪有小事,皇帝的事再小,上称逾万斤,别人的事再大,也得让一让。
于是,在太监们的集体捧吹下,小朱同志,不可避免的飘了,决定亲征草原,让草原部落看看什么叫雷霆之怒,什么叫王者之师!
知道消息的大臣们,这个劝啊,可惜,立志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小朱,浑然不听,很快就带着武官员浩浩荡荡的亲征草原。